bt365官网亚洲版
首 页 局馆介绍 业务指导 政策法规 档案百科 济源文化 政府信息公开 咨询服务
站内搜索

济源市档案工作的发展及成效

发布时间: 2015-08-06  ?信息来源:济源市档案局

济源市的档案工作起始于1958年,经历了初建新兴时期和改革开放辉煌时期,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给档案工作带来了一派生机,使济源的档案事业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快速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初期,济源档案局还未成立,档案科、馆只有7人,办公与馆库只有200平方米,并且是一层土房,房间漏雨,地面潮湿,木质柜架破旧,条件非常简陋。当时全馆档案柜架只有木质柜60套,档案资料6000余卷(册)。全市基层档案机构健全的只占全部单位的40%,档案室116间,档案柜架300套,档案室藏17000多卷(册),不少单位没机构没人员,或有人员没档案库房,或有库房缺少柜架,或有柜架档案不齐全。只有30%的单位配备有档案人员,文化水平还都是初中、高小文化程度,业务水平低下,整个档案管理工作处于举步维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济源档案工作从抓档案基础管理入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建立机构。1981年1月,济源县档案局成立,并充实了档案专业人员。基层单位也陆续恢复和建立了档案室,逐步实行了档案集中统一管理,档案事业逐渐走向正轨。培训人员。针对当时机关单位小、档案少、人员不稳定的特点,不仅档案局举办档案培训班,还要求各乡(镇)、机关大系统也组织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到1985年,济源共举办各种档案培训班112期,培训人员达到2943人次。档案收集。十年动乱,使不少单位档案管理混乱,档案室或建或散,大多文件资料均流失在部门或个人手中。档案局组织人员逐个单位进行指导收集,或开展专项收集活动。到1984年底,济源36个机关档案室,共收集整理各类档案资料两万多卷(册)。规范制度。按照省局提出的档案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建立了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统计、鉴定等各项制度,并实行了档案业务标准、档案装具、档案整理的统一规范,基本实现了馆、室藏档案文件目录化。馆库建设。1985年,在济源县委的支持下,投资17万元,建成了面积为1200平方米的第二代档案馆楼。同时,增加了档案铁皮柜200多套,相继增配了复印机、四通打字机、去湿机、收录机、微机、吸尘器、空调、防盗、防烟雾、测温湿等设备设施,固定资产由原来的几千元增加到60多万元,大大改善了档案保管条件。并陆续接收档案7000多卷(册),丰富了馆藏,为济源档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济源档案局从“恢复、整顿、完善、提高”中看到了希望,尝到了改革的甜头,决心抓紧机遇,瞄准目标,团结一致,使济源的档案事业再上新台阶,振兴再发展。

一部专业法律带来的变化。《档案法》的颁布实施,为济源档案事业的腾飞提供了有力保障。自1987年后,济源档案局通过《档案法》宣传、实施活动的开展,使全市档案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秩序得到了稳定;理顺了档案工作领导管理体制;档案局被列入市政府工作序列;建立了局党组和党团支部,增设了办公室和业务指导科;档案事业纳入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档案馆正式列入市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属档案局下设机构,并遵照国家人事部的规定按卷配人;档案事业经费被列入财政预算;档案职称评定列入了市职改工作程序;档案工作被市委、市政府作为一个系统列入全市年终“双先”表彰范围;改善了档案保管条件,全市30%的市直一级机构实行库房、阅览、办公三分开,60%的单位实行了库房和阅览办公两分开,基层档案部门全部实现了档案集中统一管理。

一次体制改革迎来的机遇。1988年,济源撤县建市为档案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济源县档案局逐更名为济源市档案局。形势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使档案干部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此,档案局加快了发展档案事业的改革步伐。转变思想观念。针对档案部门长期受封闭和半封闭式思想影响的现状,大胆创新,组织人员走出去,请进来,1988至1996年,共组织出去参观20余次,接受来济参观交流30余批(次),使档案人员开拓了视野,跳出了本局馆的“小天地”,克服了固步自封的思想,增强了改革开放意识。干部制度改革。档案局主动与市委办、政府办、组织部、人事局多次联合下文,实行档案干部使用联合审批制度,规定了严格的档案干部上岗和调离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范围、审批权限,保证了档案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目标管理制度。每年初,档案局把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下达的年度工作任务,层层分解下去,实行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度,使全市档案系统上有指向,下有目标。酬绩工作考核。在局馆内部采取干部政绩与个人利益挂钩的办法,实行奖金、下乡补助和工资“三浮动”,奖优罚劣,调动了同志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进行专业教育。档案局本着“从较高处着眼,为最基层服务”的思想,在岗位培训的基础上,注重加强了较高层次的专业教育,提高了全市档案人员整体素质。1988年至1996年八年间,有216名档案人员经过了省、地级档案专业系统培训。1990年,又与郑州大学结合,在济源办起了县(市)级首次为期两年的“档案专业证书”大专班,有56名档案人员参加了学习。1994年,在省局和省电大的直接指导下,举办了一期118人参加的档案继续再教育。1993年,组织了一次档案著录培训班,聘请省局老师来授课,有80余名基层档案干部参加学习。开展业务竞技。为了尽快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实践能力,1994年,档案局积极与市团委、市总工会结合,将档案作为一个专门行业列入全市十大行业青工比武活动行列进行竞技比赛。第一名的为全市十大青年标兵之一进行表彰奖励,登报介绍事迹;前五名参加市里表彰奖励;前十名将受到档案局表彰奖励。青工比武既提高了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又激发了全市广大档案工作者刻苦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同时也扩大和提高了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影响与地位。

一场业务活动形成的力量。1989年,全市档案馆、室推行档案业务达标升级活动,为档案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档案馆1989年上等级活动中,局馆人员齐上阵,目标任务锁定到人,共规范整理案卷39879卷,接收档案8560卷,修裱破损档案50039页,装盒433盒,编制著录卡片12500张,建立了120平方米的陈列室,编写各种编研材料12种约20余万字,率先达到了“省一级先进档案馆标准”。1994年,又率先创达了转轨后的“省一级标兵档案馆标准”。档案达标升级活动也使基层档案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1996年底,全市机关事业档案有193个单位达到了省一、二级标准,有30家企业档案达到了国家二级和省级标准,使全市档案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1986年,济源档案局提出了关于《馆室业务标准一体化管理》的课题研究,历经10年,济源已基本实行了馆室业务标准一体化。1996年,此课题作为科研成果上报,被省局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7年,随着省委、省政府对济源实行省直管体制,济源市档案局便提出了“经济工作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奋斗目标,决心将济源档案事业建设成一个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有效服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体系。

理顺管理体制。2003年,济源市被列为“中原城市群”。济源市档案局班子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目标要求,提出了“抓服务、求创新、树形象、谋发展”新的战略目标。为了形势和发展的要求,2004年实行了局馆合一管理体制,成立了四科一室(即业务指导科、保管利用科、技术保护科、征集编研科和办公室),并在全局内部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双向选聘的管理机制。2006年,档案局从市委办公室分离出来。成为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理顺了管理体制。2007年,档案局被列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极大地调动了全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馆库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济源从2001年至2006年5年间两次投资建设档案馆楼,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投资800万元开始筹建第三代档案馆楼,2002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新馆楼建筑面积为4000平方米,馆内结构合理,共设文书永久长期库、专门档案库、资料库、科技声像等9个档案库房,并设有接待、阅览、整理、技术、编研等工作室。库区设环形走廊,采用防火墙和防火门窗,在安全、消防上采取了DKL气体消防系统和红外线防盗报警电视监控系统。库房和办公采用了中央空调实施恒温控制。配备和充实了580套优质档案柜架和部分现代化办公设备。2005年,济源市投资两千多万元,开始筹建第四代档案馆楼,2006年正式投入使用。新馆区面积为9800平方米,即办公区2800平方米,馆库区5000平方米,展览区2000平方米,实行办公、库房、展厅分区设置又浑然一体。2007年,又相继投入了200多万元,安置了智能档案密集架413立方,购置五节档案柜和目录柜215套,安装空调18台,去湿机10台,消毒柜4台,计算机20台,视频采集系统1套,服务器3台,磁盘陈列1套,硬件防火墙1台,投影仪1台,数码照相机1台,摄像机1台,打印复印一体机1台,打印机2台,扫描仪3台(其中2012年投资16万多元,购置了一台大型的先进扫描仪。)刻录机2台,档案安全防卫系统1套,大大改善了档案馆的安全保管条件。

丰富优化馆藏。2000年,济源市档案局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新世纪征集档案资料”活动,共征集散存在社会上珍贵档案资料1000多件,其中,在一个王氏家族中征回自清代到建国前的各种地契、房契、婚约、证书等近60件。2010年,征集济源第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王继亮个人档案和济源籍国庆国旗护卫队战士杨浩、国庆阅兵陆军某部钢七连战士钦超同志参加建国60周年阅兵期间的个人珍贵档案资料200多件。举办“兰台杯”摄影大赛,共收到摄影报稿500余幅,极大地丰富了馆藏声像档案。近年来,共接受36家破产企业会计档案近4万卷册,整合接受涉农及民生档案10个种类3万多卷册,极大的丰富了馆藏,优化了馆藏结构,提高了利用服务水平。

打造文明窗口。档案馆接待利用工作室是对外服务的文明窗口,提高窗口服务质量,坚持窗口优质服务,成为济源档案局常抓不懈的基本工作,并提出了“高效的工作,一流的服务”口号,向社会公开作出了实行“一天24小时,全年无节假日”的服务承诺,提供了“无时间限制,无距离限制,无身份限制”的服务保障,完善了与广大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的服务制度。1994年至2012年,济源市档案局4次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4次被评为全国、全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2000年,被省档案局授予“省级文明示范单位”;档案馆被评为“新标准省一级档案馆”、“市级青年文明号”;2001年,档案馆接待工作室被授予“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光荣称号,2007年又被评为“市级文明窗口”;2008年,档案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档案馆”,被省妇联命名为“巾帼文明示范岗”;2009年,荣获“河南省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先进单位”称号;2010年,档案局被省委组织部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基层档案室已有30家达到了“文明档案室标准”。

强化功能建设。为真正把档案馆建设成为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中心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2007年,济源市档案局着手开展这方面的全面设计与规划,目前,已初步具备如下五大服务功能。安全保管功能。以档案馆安全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档案馆安全管理功能,完善保管、利用、信息工程程序,把库区分为文书档案库、专门档案库、破产企业档案寄存库、资料库、珍品档案库、荣誉实物档案库、科技声像档案库等,做到了规划设计规范,布局合理到位。库房内全部实行铁皮柜架,档案盒全部使用无酸纸盒,十防措施齐备,库房配有消毒机,去湿机,采用七氟丙烷气体消防系统和中央空调实行恒温控制,建成了中心控制室,实现了防盗监控、报警、消防、温湿度、中央空调联动作用,有效地保护了档案的安全。利用服务功能。大力征集、接收档案资料,使档案馆的档案资料由省直管前的6万多卷(册)增加到现在的25万余卷(册),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文书档案管理模式,形成了真正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功能优化的规范性新型综合档案馆。2006年,档案馆在接待大厅开设了开放档案与现行文件查阅中心,提供了42个职能部门现行文件1000多件,开放档案143个,全宗近2万卷(册),保证了利用者查阅方便。与市法制局结合,把《济源市行政执法主体及执法依据》、《济源市人民政府执法职能责任化分解》全部对市民开放,成为市政府指定的信息开放场所。在接待大厅安置了电脑,供人们随机查阅。并设立了文明监督岗和服务承诺,随时接收群众监督。2011年,建设了“济源市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 ”,建立健全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配备配全了服务设备设施,有效地服务了社会和农业、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同时,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筹建200平方米的大型史料展《济源岁月》,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编写了《济源在外工作人员通讯录》、《经济专家论济源》,《历届领导在济源》、《济源市场指南》、《济源十一大产业介绍》等编研项目;编印了《档案里的故事》、《济源六十年》、《济源历史上的今天》、《飘扬的旗帜》济源党史教育丛书等公开或内部出版书籍;与济源报社结合,在《济源日报》上联办了《济源历史上的今天》、《红色档案》、《七月追寻》、《寻找当年的铁姑娘》等栏目;与市电视台联合举办了“新旧照片看济源”栏目,拍摄了《档案见证历史》、《城乡一体化,档案在行动》、《传承文明叙和谐》等专题片,为服务社会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档案文化功能。2007年,档案局投入20多万元,用于档案馆内部的文化建设。将300平方米的门前长廊规划成以档案形成载体为主的档案历史文化;把300平方米的阅览大厅设计成以济源名村名镇历史演变为主的厅柱百科文化;在库区走廊及空闲地方布置成以反映地方特色的馆藏老照片、图片为主的廊间特色文化;利用办公区门旁窗边、楼口过道制作成以名人名言、文明用语为主的育人休闲文化,使每一个到档案局的人员随处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2011年,被国家档案局、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宣传教育功能。2007年到2012年,投资100万元,建成了《走近济源》大型档案史料展,展厅面积为2000平方米;设计和制作了有200平方米的《愚公精神展》、60平方米的《沧桑巨变看发展》新老照片展、100平方米的《荣誉实物展》、100平方米的《名人档案展》、150平方米的《红色收藏室》、200平方米的《衣食住行思变化》民俗文化展、400平方米的《飘扬的旗帜》济源党史展等题材多样的专业展览,成为全市比较集中的休闲游览、青少年夏令营、党员教育活动的宣传教育场所。现代信息功能。为切实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2002年,安装了“世纪科怡”档案管理大型网络版软件,开展了目录数据的录入。建立了局域网,对重要全宗开始试用机检,完成了档案网络主页设计,建立了“济源市档案工作信息网站”,使济源档案工作进入互联网,为提高馆藏档案的社会利用率和全面功能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档案局以《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为主线,认真贯彻《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视频采集系统以及刻录机、数码相机、激光扫描仪等配套设备,对济源电视台的新闻栏目进行跟踪采集,对全市重大活动的新闻报道以及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对济源的报道进行直接的、广泛采集,并将采集内容进行剪辑汇编成专题,刻录成光盘,服务领导,服务社会。2006年,济源被列为“全国信息化管理试点市”后,档案局与市委党校结合,专门开办了有全局人员参加的历时一个多月的夜间电脑培训班。同时又投资30多万元,新购置各种必需设备,建成了计算机中心和电子文件中心,重新组建了局域网,出台了《济源市数码照片管理办法》、《档案目录录入管理规范》、《济源市电子文件管理规范》,进一步规范了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加强了档案文件目录的数字转换工作,实现了50多个重点全宗目录数据检索工作。为使基层档案现代化工作与全市现代化同步,2005年,档案局以市委办文件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基层档案工作中推广世纪科怡软件的通知》,对基层档案人员进行了轮训,到2007年,全市有60多个单位已安装了世纪科怡档案管理软件单机板,使用正常,反映良好。2008年,与山东一家软件公司共同开发了《济源市数字档案综合管理系统》,并在全市得到广泛推广应用。2010年,开发了《济源市区域性综合档案管理平台》科研项目,2011年获得河南省档案科研成果一等奖。

基层业务指导。济源市实行省直管后,撤、并、转单位和改制企业档案的处置问题成为档案局的首要问题。请示、汇报、组织、协调、制订方案、起草文件,三年时间共接收撤、并、转单位各种档案两万多卷(册),收进破产企业寄存档案三万多卷(册),并指导80多个机关档案转轨达标升级。同时,加强市、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网络建设,到2003年底,全市1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526个行政村、310个中小学校全部完成了建档任务,20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档案全部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档案柜架达到了1000多套,档案资料已近30万卷(册),档案保管条件和现代化设施建设大大改善和加强。2006年,济源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联合下文,对档案干部队伍实行备案管理。同时,档案局对基层档案人员实行了“一岗双证”制度,即:业务培训合格证、档案质量合格证。凡是两年内拿不到双证的档案员必须要调离档案工作岗位。这项工作的开展,既稳定了档案队伍,又提高了档案人员的学习、工作热情。2006年以来,档案局共组织各种档案业务培训班50余期,受训人员达1万余人次。目前,在全市200余名机关、事业单位档案人员中,95%的档案人员已持证上岗;90%的单位均能在次年六月底前领到档案整理合格证;90%的档案人员具备了大中专文化水平;80%的人员具备档案独立操作技能;60%的人员具备了档案初、中级技术职务。近年来,档案局加大表彰力度,评选工作10年以上的档案标兵,5年以上的先进工作者,2年以上的兰台新人,使档案干部队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2007年档案局与市直工委联合举办了济源市“信合杯”职工技能大赛档案业务竞赛,主要根据档案工作人员的岗位基本要求,以档案业务知识和归档文件整理为基本测试内容,采取业务知识闭卷考试与档案技能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对前5名选手进行表彰,分别被授予济源市“五一劳动奖章”和“职工技能竞赛岗位能手”称号。2007年,国家档案局8号令下达后,济源档案局积极组织实施,加大新业务标准的实施性指导和培训,工作开展较好。2009年以来,注重强化全市各单位档案管理规范化认证工作,共有48个单位通过了规范化认证,其中特级档案室1个,一级档案室10个,二级档案室10个,三级档案室27个。同时,对全市150个单位的档案管理进行了登记与备案。2009年到2011年3年间,档案局重点围绕创建全国、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市为重点,积极、创造性地开展基层档案工作。在服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提出“提前介入,分类指导,齐全归档,引导利用”的工作方针,坚持市、镇、村一级抓一级的管理模式,加强全市农村档案管理工作。2009年底,被河南省档案局命名为“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市”;2011年底,被国家档案局、农业部、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市”,有力地促进了济源档案事业的快速、健康、全面发展。

济源市档案局全体工作人员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伟大进程中,先后实现了全省的“七个率先”:率先建成了第四代档案馆;率先创建了省一级档案馆;率先创达国家一级档案馆;率先通过全省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率先创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市”;率先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市”;率先成为“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2010年至2012年,连续三年被河南省档案局评为全省档案系统先进单位。2008年至2011年,连续4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目标绩效考核一等奖”。

改革开放34年,济源档案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展望未来 ,前程似锦,面对现实,任重道远,济源档案工作者将会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团结奋进,拼搏开拓,在完善档案服务功能上再下功夫,为家乡的经济腾飞、各行业的兴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社会作出新贡献。

 

 

 

 

                                                                                            济源市档案局

                                                                                           二〇一三年五月



主办:济源市档案局版权所有 禁止私自转载
地址:济源市第二行政区10号楼 地图 豫ICP备13023607号